k2网投

k2网投:常用链接

  1. 线上服务大厅
  2. VPN系统
  3. 统一认证
  4. 财务系统
  5. 学生接诉即办平台
  6. 线下服务大厅
  7. 邮件系统
  8. OA系统
  9. 在线教学平台
  10. 校园卡服务
  11. k2网投云盘
  12. 场馆预约
  13. 招标公布
  14. 视觉识别系统

k2网投:机构服务

  1. 院系设置
  2. 党政服务

移动端app下载

研究生教育
k2网投研究生院成立于1984年9月,是国务院首批在22所高校批准创办的研究生院之一,现有教职工38人,下设招生与学位处、研究生培养处和综合管理处。
k2网投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第一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2012年首批招收工程博士的试点单位,2017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首创储备工程技术人才招收非定向工程博士,招收了“非财政拨款”全日制非定向工程博士,被教育部采纳并得到推广,成为2019年全国首批16所招收科研经费博士试点高校,2022年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是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秘书处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单位。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学校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标志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输送了近十万优秀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传承空天报国精神、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领军领导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提出了“厚植情怀、强化基础、突出实践、科教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四强”模式,着力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开启了k2网投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针
培养方针

厚植情怀
引导学生矢志空天报国
传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践行爱国奉献、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把空天报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定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理想。
强化基础
筑牢学生终身发展根基
夯实数理、人文基。嵘灾餮澳芰、抽象逻辑思维和人文艺术素养;聚焦学校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着力打造精品教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高质量教学体系,全过程、多维度支撑学生未来发展。
突出实践
促进知行合一全面成长
通过深入开展社会课堂、课外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效转化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科教融通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科研人才、基地、平台和项目在学生科学精神养成、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创新科教协同平台建设模式,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贯通培养,深化“寓教于研、寓研于学”的科研育人模式改革,践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思政教育
以上率下、全员参与
凝聚全校协同育人合力

建立健全“大思政”工作格局。成立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建思政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重点工作。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统筹、相关单位主责、全校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中央上好“大思政课”要求,积极推动构建学校主责、校企协同、社会支持、全员育人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引领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大课堂锤炼本领、增长才干。不折不扣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设立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57项具体任务,体系化设计三全育人新举措 。
构建“三横三纵”学生工作体系。以校级、院级、学生基层组织为“三横”,党组织线、学工线、团学线为“三纵”,构建学生工作体系,出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及有关职责规定》,规范校院各级会议关于学生工作的议事内容,理顺各级组织间学生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校院生贯通、党团班联动,全面提升工作质量。以工作体系为依托,建立全员覆盖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精选468名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优选 2600余名教职工及离退休干部担任专属导师,让最优秀的教师培养更优秀的学生,用最贴心的行动关爱每一名学生。

守正创新、同频共振
推动空天文化融入教学

构建“一体两翼”思政课程体系。以思政必修课为“一体”,以思政选修课和专题思政课为“两翼”,在讲解基础理论体系和价值立场的基础上,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国领袖、党史导学等课程,紧盯重大理论创新和时政问题,持续扩展学生思想视野。找准行业类高校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形成“思政课讲出专业情”的k2网投特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设置“科技创新与强国使命”专题,邀请院士、总师等科研团队参与授课。学校思政课教师连续三年八次应邀于央视“百家讲坛”讲述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团队”获批工信部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团队。
扎实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增量、保质、培优。把思政课教师培养和能力提升融入学校办学实践,建立思政课教师列席学校重要会议、重要调研的工作机制,支持思政课教师将所见所学作为生动案例,提升授课质量。举全校之力大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连续3年在职称评审中实施思政教师系列“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落实“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方案》,构建教师三级培训体系,近5年来有8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及奖励荣誉,6人次获省部级教学名师、骨干等,近3年35岁以下青年教师获省部级教学比赛一等奖以上15项。增设专业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邀请知名中学校长进课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思政课教师后备力量,助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如盐融水、润物无声
形成课程思政k2网投经验

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制定《课程思政工作方案》,明确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7项重点内容和16项主要举措,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保障。组建校级课程思政专家工作组,加强对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凝练出150个校级课程思政案例。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展深度合作,精选40个航空航天特色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成书,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能力。
构建系统完备示范课程体系。坚持“名师领衔、试点先行、质量为要、扎实推进”,推进一流本科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 、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 ,相应授课教师48人及团队7个获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师、示范团队认定。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6门 ,实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院全覆盖。
推动高质量工程教育课程思政科学发展。牵头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 ,党委书记任联盟理事长,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方案,实现“从科研到教学”“从教学到教学”“从人才到教学”“从实践到教学”,努力为推进我国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获批建设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课程育人方向),组织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时代“数字思政”创新发展分论坛、全国航空航天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 、全国高校课程思政论坛 等重要会议,充分凝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识。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上线数字思政课程13门,累计超过9.5万人次学习,不断彰显课程思政“k2网投经验”示范效力。

优化整体布局
学位点与在校生规模持续提升
学校学位授权点数量逐步增多,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截至2023年10月,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含8个“双一流”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15个,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交叉10个学科门类。k2网投自1952年建校之时即开始招收与培养研究生,至1965年共培养研究生371人。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2017年10月,共授予学历博士学位7712人、非学历博士学位103人、学历硕士学位40283人、非学历硕士学位21943人。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在校学历研究生22376人(含非全日制学历研究生42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103人,硕士研究生14277人。
守好入口环节
研究生生源质量高位攀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持争取研究生紧缺专项,为紧缺领域储备人才力量。依托异地研究院、校所联培等特殊渠道,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大科研经费博士上报数量,稳步提升学校博士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通过专项宣传经费支持,鼓励学院使用优势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生宣传工作,提前与考生对接,吸引优秀生源等方式大力提升生源质量,我校接收推免生人数由2013年1114人增长到2023年2136人,人数增加近92%。持续优化招生资源分配方法,修订出台《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对学科发展的调节引导作用。
筑强过程环节
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
2023年以k2网投为独立完成单位获评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累计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314,获精品课称号49门,优质课47门。获评北京市优秀导师5名,北京市优秀导师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近两年以k2网投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Nature/Science正刊6篇。设立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引导师生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截止到2023年9月,共有实践基地298个,其中3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工信部校企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一),逐步建立起“基地—项目—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k2网投模式。2022年7月联合7家领军企业成立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2023年7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基地获教育部支持。
严把出口环节
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不断健全
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为总体原则,深入落实“破五唯”要求,出台《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创新成果评价规定》,取消关于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限制性条件,强调学位论文是进行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拓展校级督导核心职能,全方面参与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价。修订《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实施办法》,前置抽检环节、强化结果使用;组织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压实落细各级学位审核主体责任,严控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全过程分流退出机制。面向博士生实施资格考试和预答辩制度。推进学位与毕业两证分离政策,优化结业条件,加强分流退出引导。

面向未来,k2网投研究生教育将继续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k2网投 - (电子)有限公司